欢迎您!
今日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政协工作各界书画院正文
用赤子情怀构筑地域散文宝库——浅析卢云龙《安康散文简史》写作风格

时间:2023-11-20  作者:叶柏成  点击:0

文史资料读者评论选登

 

编者按:2023年10月,汉滨区政协年度重点编纂的汉滨区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安康散文简史》出版发行,受到省市多家媒体持续关注和相继报道,被称为“安康及陕西散文界的一大盛事和喜事”,安康多位作家、文化名人纷纷发表书评,表达对此书的欣赏和喜爱。紫阳作家叶柏成撰写的评论文章,从另一个角度写了《安康散文简史》写作上新的观点。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用赤子情怀构筑地域散文宝库——浅析卢云龙《安康散文简史》写作风格

叶柏成

时值农历癸卯年立冬之后,天气陡然加重了寒冷的分量,五尺之躯的我,已抵御不了初冬的凛冽,保暖衣裤加身,亦有抖缩之状。恰在此时,有着记者编辑作家等多重身份的卢云龙先生为我馈赠了他的著作《安康散文简史》。当我双手捧起这本沉甸甸的,墨香扑鼻,蔚为壮观的史书时,一股久违的温暖,如一股电流般通遍全身,仿佛让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春暖花开,大红大紫的春天了。这让我情不自禁,又一次想起与卢云龙先生在二十多年前,短暂交往的一些情形。那时候,卢云龙先生还没退休,他供职在安康日报报社。我与他虽只有一面之交,但先生对我这个寻常的文学爱好者和蔼可亲,没有文人清高的架子,他对我的谆谆教诲,亲切的鼓励,至今叫人记忆犹新。如今时隔多年,中途我们失去了联系,后来又加了微信好友,才恢复交往。先生将他的著作馈赠与我,叫人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还没有拿到这个文本之前,我已在每期的安康日报文化周末中零星地阅读了先生这本著作的连载,又在县档案局文友张斌那里,就着一杯香气四溢的紫阳清茶,静静地阅读了多个章节,当时的感慨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这部长达四十余万字的著作,在我写这篇文字之前,安康市一些本土作家,他们已就这部著作展开了研究与品评,其看法都非常客观中肯了,叫人十分信服。 我在这里对卢云龙先生这部著作,只浅显地谈谈他的写作风格。

首先,这部著作的结构,分条缕析,经纬分明,逻辑清晰。该书分设4章21节,从古至今写到220人,书中提及的书写散文的作者姓名有300多位,题材纷繁广阔,传古纳新,把安康市二千余年散文及其论述都交代的清清楚楚,逻辑清晰,明明白白。卢云龙先生用一己之力,承担起撰写史书这样庞大浩繁的大工程,他面对的是大量的,史料,志书,文萃等资料,在这些资料中,他懂得取舍,懂得详略取舍,对安康市从古到今的散文体系,散文发展脉络,抽丝剥茧,一一梳理,将历史的,近代的,现代的,大凡与散文密不可分的诗人、小说家,本土的,外籍的,只要留下散文的华章丽句,赞美安康山水的散文体裁,基本上一网打尽,一一呈现,花开数枝,各表一朵,繁而不乱。

该文本的作者,对散文写作者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足见其公道之心。品读这部史书,读者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印象,卢云龙先生在撰写这部史书的呕心沥血,用心良苦,客观公正之心字字留痕,句句有章可循,行行有文可考。作者没有把自己的好恶、与自己关系的亲疏借著作而大书特书,或寥寥数语,或三五两行,意到位置。作者始终根据抒写散文的无论诗人、作家、记者与散文家,大凡留下散文篇章的,文本的影响力等等,来展开叙述与简评。在整部文本构筑的庞大体系中,呈现出一个基本的平衡度。没有大篇幅为某个散文作者进行大肆渲染,客观公正的语态见于纸张,不偏不倚了然于胸。

文本在遣词造句上,不刻板呆滞,妙趣横生富有感染力。作为史书,我固执地以为,它的文字简约得近乎呆滞刻板,只要把历朝历代发生的大事件,一一交代清楚就行了,而品读了卢云龙先生这部《安康散文简史》之后,叫人消除了对史书写法的偏见,激起了我们阅读的强烈欲望。因为它有史书忠实的记录每一个时间段的与散文密切交集的人和事的特点,但它不是简单的记录,作者的文字极具有个性特点,夹叙夹议,张弛有度,古今纵横。譬如,在该书的71页至72页中,他在介绍白河县散文作家谢馨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现在,该轮到谢馨出场了。这位在1948年白河县第一次解放时,身着清朝官服远道迎接干部进村的举人、进士,见证了民末安康文坛的最后一抹夕阳。”瞧瞧,作者把这个民末文人谢馨的出场,写得多么富有神韵,强烈的画面感,叫人仿佛看见这个非常注重自己清朝学历、官人身份的人,正迈着八字步,一摇一晃地朝我们走来,显得那么滑稽可笑,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而在介绍此人的文章《罪盐》时用到了“此文厚实流畅,文笔辛辣、犀利,洋洋七千七百言,一气呵成。”作者用短而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特点。

在理论中见情趣,在抽象之中有感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就可以了解到安康散文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在散文文坛笔耕四十多年的散文家卢云龙先生,在撰写这部厚重的散文史书的时候,对文章的布局,篇章谋划,文字推敲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所以他虽然是一部撰写关于安康散文的史书,但读起来不枯燥,不乏味,尝之品之,朗朗上口,如饮香茗。

作者既然把这部著作定位为安康区域内的散文简史,当然就有它的的简略之处了。因为受字数的限制,有的散文作者没有展开来说。在这部简史中,有的散文作者只用了简单的叙述,甚至是概括性的语言,一笔带过,点到为止。但基本做到了人过留影,雁过留痕。而各个时期富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凡留下散文篇章的著名作家;著名诗人和著名散文家,都有其惊艳的呈现与总结。它有史书的骨架,却没有受史书的桎梏,行文之间,风趣幽默,疏密有致,耐人咀嚼。譬如在该书的105页,作者在介绍退休多年的原安康学院中文系教授,作家李钦业先生的时候,有这样的叙述,“茶瘾烟瘾酒瘾统统成为书瘾。读书必先洗手,书页不折叠,书柜不染一尘,放置樟脑丸,读书忘记了世俗的享乐、忘了疾病、忘了时间,忘了钱囊羞涩……”寥寥数语,用速写的手法,幽默有趣地描绘了这位有洁癖,把书看的如此神圣的书痴形象。该书它虽是一部简史,但我们又可以把他当成一本五味齐全、人生百态的散文来品读。

从整体来看,该书详略把握有尺度,素雅而凝练。但面对这部浩如烟海,体量宏大壮阔的著作,本来是需要动用一个团队,一个专门的机构,花费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程,却让卢云龙先生用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构筑了一座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散文宝库,有万分之一的遗漏也很正常。面对这位枯坐日暮,春秋几度,字斟句酌,终于将大作见诸于世的散文家,就为他这般牺牲大量心血和与家人陪伴的快乐时光,退而不休,上下求索的精神与胆魄,与娴熟的驾驭文字的功力,我们就应该真诚地为他送去一片热烈的掌声,为他对安康散文发展作出的巨大成就,虔诚地行注目礼!

编辑:李娇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