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今日是: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天地文史资料正文
西城王君应是一个群体 ——兼论西城王君与上清派的关系

时间:2023-12-20  作者:罗先余  点击:0

洞天福地,是神仙居所?还是历史文化?

快来看文化学者的考据→

(编者按:安康山水人文底蕴深厚,撰文著述,讲好山水背后的故事,汉滨政协文史专家一直在行动。为了充分发挥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特编发部分安康文化名人亲撰的文史资料。欢迎各界群众查阅了解,品读欣赏!

西城王君应是一个群体——兼论西城王君与上清派的关系

(作者:罗先余)

西城山是安康古老名山,它所衍生的西城洞天在中国道教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因产生了一系列道学、道教代表人物和经典说教,在中国道教历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尤其影响了上清派的形成。

一、西城山和西城洞天

西城山,据《钦定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第一百八十八·兴安府》载:“西城山,在安康县西北五里。州志古西城县建在山下。”商务印书馆19315月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西字·352页》载:“西城山在陕西兴安县西北五里,古西城县建在山下。”检索历史上的地理文献,西城山的指向就是安康县的鲤鱼山至安康县境内,是安康凤凰山系的一段。西城山是一个特定名称之山。另有论述,不赘。

中国道教有十大洞天,是指道家信仰的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十大洞天处大地名山之间,是群仙统治之所。据《云笈七签·卷廿七》载: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罗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苍山洞。山洞也称洞天。

曾经一度时间“西城洞天”因为朝代更迭、地名变换等原因使它的所处地淹没于史海和人们的记忆之中。有说在四川的,有说在重庆的、有说在终南山的、有说在汉中紫柏山的……为了还原历史,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樊光春先生考证认为:西城,是一个政区名称,华夏大地没有一处叫西城山的,只有设县1600多年历史的西城县(郡),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安康县(汉滨区),西城洞天在今陕西省安康市的凤凰山境内。西城洞天的得名又与西城王君关系密切。据道家经典书籍记载,第三洞天为“西城王君”问道成仙的场所;西城王君与早期道教仙人南极夫人同时。

二、“西城王君”是一个以“西城山”命名的群体

西城王君即久居西城地方的王先生的组合,应该是一个群体,不是单指某一个人。

首个出现的西城王君,名群,大约是秦末汉初之人。其生平事迹无可考,现在所知其人其事,多来自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以及陶弘景所著《真诰》中。依次为王褒、王远(字方平)……                                  

从以上所列人名和他们的活动轨迹看很有意思。据中国道教协会第一,二届副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易心滢(生于1896926日,卒于1976年春季。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青城山住持)道长研究:茅山派的渊源可以追溯至鬼谷先生,相传茅盈的曾组茅蒙(字初成)曾求师问道于鬼谷子。下文有详述,不赘。文中所提的鬼谷子,王氏,名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传奇人物,鬼谷子又称为王禅老祖。由此可见,所陈之鬼谷子应该在西城王君早先。茅盈从西城王君(群)处得到这部道书后就到了句曲山(今茅山,在江苏西部),同他的两个弟弟(茅固、茅衷)一起修炼,三位茅君修道成仙后,句曲山就被人们尊称为茅山,并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活动中心,茅山派也由此而繁衍开来。受西城王君影响的茅盈带兄弟茅固、茅衷修道成后,后世称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茅盈,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岁(公元前 145)人,卒不详,西汉咸阳人,字叔申。据《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少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开门道教茅山派。关于“三茅”在中国道学上的历史地位,据许地山《中国道教史·神仙体系·八大仙人》(2018年山东文艺出版社第146页)载:“三茅真君”“许真人(晋代道士许逊)”把这两位受过西城王君真经传授的人物列为“仙人”。

王褒,字子登,称清虚真人。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为范阳襄平人,生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世为贵族。其父王楷为朝中重臣,执掌教化殿三朝元老,德行、学问誉满京城。然王褒生性淡泊名利,雅好仙道。常喟叹人生无常,遂辞别父母,入华山修炼,历时九年。后从太极真人西梁子文,得授学道秘诀,隐居洛阳山中,修炼愈加到苦。后又从西城真人得授《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并受其引领,游历玄洲,至仙都,入紫桂宫,拜见太上老君。于诸真中幸会第一真人主仙道君,以精诚相感,得授上清仙境之秘籍《龙文八宝真经》二卷。后又历九年勤修,终于成仙得道。连游历各处,过浩汉之河至自空虞山紫清太素琼阙,拜见太素三元上道君,被封为太素清虚真人,简称清虚真人,统领小有天,治理王屋山洞天,领天王之职,掌管九天灵文、六台秘籍、山梅妙经,又总管王屋山洞天内明景三宝。许地山《中国道教史·第六章·神仙的信仰与追求》载:“自武帝后至道教时代,道书所记成仙的人物很多,见于史的如车子侯、东方朔、孔安国、周义山(西汉紫阳真人)、王褒(清虚真人)、梅福、刘根、矫慎等是最著名的。道引辟谷方法罢益气延年。”

王远,字方平,汉时举孝廉,官至郎中,后至中散大夫。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为“西城总真真人”。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文苑英华》《太平广记》载:王远,东汉时东海(今山东兖州)人。敏而好学,读百家之言,学识渊博,博通《五经》,且知天文地理图讳之要。雅好道学,后学道修真,得仙术,能预知吉凶,推断天下盛衰之日期九卅吉吉祸福之事。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在位)闻其名,曾多次征召不出。后经桓帝强征入禁,仍低头不语,只在宫门上题四百余字,预言未来之事。桓帝深恶之,令人将字铲去,但墨已浸透木门。后王远悄然还乡,同郡太尉公陈耽共同修炼。历时三十余年,终于得道成仙,飞升而去。后曾阵蔡经家,授其尸解之法。今江西南城县西南有麻姑山,山上有会仙亭一处,相传曾为蔡经之家,传为王远化度蔡经,仙会麻姑之地。成语“沧海桑田”出自于他和麻姑的故事。至于王方平的足迹什么时间到“西城山”?怎么修炼?是一个谜。但“西城总真真人”的名号着实是西城山的一个奇葩。

现在根据以上所列人员看,鬼谷子王诩,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茅盈的曾祖辈在秦时就出了一位杰出的道教神仙人物(字初成),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九月,曾求师问道于鬼谷子,在华山中修成神仙,乘云驾鹤,白日飞升。根据茅蒙拜师鬼谷子的时间推论,鬼谷子大约是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90年左右人;茅盈,公元前 145年人,受曾祖事迹的启蒙,十八岁(公元前127年)离家到北岳恒山中修道;王群,秦末汉初人,大约是公元前210年~190年之间(西汉是公元前202年)人;王褒,公元前36年人;王远(字方平),东汉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在位)年间人。从战国末至东汉汉桓帝跨度近370年。按照中国人口接代规律基本为25年,为14代。如按修道人长寿算,除去身体成长修道需要的时间,大致为78代,七八代人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名字。由此推论“西城王君”是一个以“西城”命名的群体,应包括道家王禅老祖鬼谷子王诩在内。西城王君像老子、庄子、鬼谷子等人一样,是道家一流人物。

三、为什么东汉以前会在四塞奥区的西城产生中国道家的几个有影响“王君”?

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然。秦巴山地处秦、蜀、楚、韩、魏和赵的几何中心,道文化形成初期,虽然各国征战不断,但此处相对安宁。加之这里奇山秀水,环境优美,有沧海桑田和自地以上皆为天的感觉,容易观天地法自然,悟出宇宙法则,是修道做学问的好去处。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的鸿篇巨著《中国科技史·第四卷·天学·第一分册》中,为我们保存了北宋马永卿(公元?~1115年)《嫩真子》中的一段记载,证实历史上的安康对人们领悟宇宙法则的重要性。这段记载:“俄被差为金州考试官,行金(金州)房(县)道中,过外朝、鸡鸣、马息、女娲诸岭,高至十里或二十里。然自下望之,岂不在天中行乎?后又观《抱朴子》,言自地以上四十里,则乘刚气而行。盖自此以上,愈高愈清,则为神灵之所居,三光之所县。盖天,积气耳。非若形质而有拘碍,但愈高则愈远耳。若曰自地至天凡若千里,仆不信也。”同时,这里中药材遍布,是道家修身养性求长生的理想之地,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自身行为和布道说教上的给予。

二是自华夏王朝兴起,关中就是政治版块的核心地带。为了解释自然和人类的各类现象,华夏大地兴起各类学说,产生诸子百家,他们开始尽其所能解释山川水神、宇宙天文、政治治理和人的生老病死并向“统治者”敬献自己的学说观点,有的还挟学术思想以游说诸侯,博取领导与权位,以达兼济天下。而关中与之隔一个秦岭,秦巴汉水就是一个绝好的地方,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影响王朝的发展。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讲:“自大禹以后所称夏代的文明,由大禹治水,‘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开始,继尧、舜时代以天文为政治世的要务,渐已趋向发挥地理、物理的效用,而成为政治世的当务之急,对于山川形势的重视,已经超过天文观念。同时氏族世系与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也从此奠定基础。”但到商汤以后,虽仍成为三代以来的天、地、人的文化传统思想却变为特别注重天神、鬼神的信仰,类似后世所谓的“神道设教”思想,用以辅助政治的不足,故史家称殷商的历史精神,即为有名的“尚鬼”阶段。汉代以后,道教宗教部分天、人、神、鬼思想的建立,也是远承夏、商文化思想的源流。而汉水流域与关中政治核心版块近在咫尺,他们便于把自己的学说向朝廷敬献。

三是汉水流域的安康、汉中是道学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南怀瑾在《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上讲:“到了东周,王政不纲,原始封建政治的观念早已有所变动,诸侯渐竞霸业,时代趋势促使才智之士的思想奔放,形成文化思想的再度变革,致使传统一贯的道统分家,于是百家竞起。”由此形成自春秋、战国以至秦、汉初期,达三四百年之久的学术自由风气。其间最著名的,后世所称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有著述的,如老子、列子、庄子、杨朱等;南怀瑾云:“后世的道家与道教,虽然推尊老、列、庄三子为教主,为真人,实际上,它是综罗了上古与三代文化思想,统摄周、秦以来的道家、墨家、阴阳家、兵家、杂家、医药、方伎等诸子百家之学,融合成为一个宗教而又异乎一般宗教的道教。……故由上古以来,观察宇宙自然的科学家等,在高谈理论的各家学派之外,其专门从事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的科学研究者,便在诸子百家以外,与杂家会合,自成流派。但在古代轻视自然科学的技术观念之下,一律受到鄙视,而名之谓‘方伎之士’。其实,这类方伎之士,便是后世神仙思想的渊源,也就是后来道教中心思想的精粹。”这些以中国原始科学家见称的方伎之士,有的从研究宇宙人生问题着手,认为一个人可以用各种修炼方法,修到长生不老而变成神仙,最后进而与天地同休、日月同寿的境界。有的主张以方术修炼金石,服之便成为神仙,使形销尸解,可以依比于鬼神的技术。至于两者合流的神仙方术,实是秦汉之后。汉高祖刘邦的豁达、萧何等人的深通世故,与借鉴往日从政的经验,便将政治风气一变而以宽柔为怀,这在基本观念上,已经吻合于道家思想的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到了汉文帝执政时期,内有宫廷的变乱,外有强臣宿将与兄弟诸王的虎视眈眈,危机四伏,随时有叛乱爆发的可能。而社会人心,厌战已极,不适于施用刚猛的政策,因此文帝便从其母后与曹参的主张,采用黄、老的阴柔措施,这对后来汉代三四百年间道家思想的成长,实为最有力的促成因素。正是在此种社会大环境中,汉水流域的西城山才产生出与时代相吻合的一系列“西城王君”。

 

四是汉水流域的安康、汉中是道教重要的传播地。东汉桓帝、灵帝时代,沛国(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道陵故称张天师。张天师死,其子张衡行其道,张衡死,张鲁复行其道,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到张鲁行道的时期,已经据有东川,掌握实际的地方政权,为中国历史上施行地方政治宗教为一体的第一人。公元191年(初平二年)张鲁被刘焉任命为督义司马,和别部司马张修入汉中,与汉中太守苏固征战,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夺其兵众。后又经过多次征战,于公元194年(兴平元年)割据于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暂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因此《三国志·张鲁传》云:“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张鲁政教合一统治汉中(今安康市和汉中市)一带30年,使五斗米教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道教的扩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以上四种背景下,西城山聚集了一批高人雅士在此修炼,形成一个团体,并走出了几位可圈可点的道学、道教早期代表人物。应该说,西城山早期的西城王君属于道学人物。

四、西城山王君与“上清派”的渊源

中国道教的主要教派为:全真、茅山、灵宝、正一、净明五个派别。其中茅山派是道教“上清派”的别称,因为坐落在江苏茅山,故被人称为茅山派。为魏夫人(名华存)所创,后杨羲、许谧、许翙、陶弘景等是茅山派祖师;祖庭是江苏茅山、江西龙虎山、陕西终南山、四川青城山。

关于西城山王君与“上清派”的渊源非常深厚和久远。易心滢道长聚毕生心血写就的《道教三字经·十一·治道茅山多传人》说:“茅山派,师鬼谷,授初成,隐华岳。叔申君,西城传,得二景,归金坛。第五传,清虚真。八隐书,高仙经。六传周,号紫阳。灵晖箓,金玄章。清虚下,魏夫人。退静室,谙黄庭……”。  

据《茅山志》:茅山派的渊源可以追溯至鬼谷子先生。之后茅盈(字叔申)又得到西城王群的传授,后来,清虚真人王褒也曾到西城(安康)寻访仙道真术,终于从“西城真人(王君)”那儿得到了《上清经》《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高仙羽衣》等一批经文。王褒又授予南岳夫人魏华存的传承关系。这些经文后来成为茅山派的重要典籍。因此,西城王君和上清派的开创渊源极深。

据李养正先生《道教概说》介绍,东晋哀帝年间(362365年),江东天师道(五斗米道)盛行,造作了大量道书,出现了以造作道书、传授经法为首务的道教经箓派。这是葛洪建立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论体系之后,以符箓为主的天师道向义理化演变的一次重大发展,其具体体现便是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道教的“贵族”上清派的开创和发展,主要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阶段传承中,上清派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谧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第四代宗师;马朗为第五代宗师;马罕为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王远知为第十代宗师。

又据《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上清源统经目注序》云:“上清者,宫名也。明乎混沌之表,焕乎大罗之天。灵妙虚结,神奇空生,高浮澄净,以上清为名;乃众真之所处,大圣之所经也。宫有丹青金书玉字上皇宝经,皆玄古之道,自然之章。起于九天之王九玄道君。……太元真人茅君,讳盈,师西城王君,受上清玉佩金珰、二景璇玑之道,以汉宣帝地节四年三月升天。又玄洲上卿苏君,讳林,师涓子,受上清三一之法,以汉神爵二年三月六日登天。又週君、李君、众仙各有所得,并相承经业,多不传世。……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公元前95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授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褒。褒以晋成帝之时,于汲郡修武县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魏)华存以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卒),岁在甲午,乘飚轮而升天。去世之日,以经付其子道脱,又传杨先生讳羲。羲生有殊分,通灵接真,乃晋简文皇帝之师也。杨君师事南岳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从而得知,上清派的开创,实与西城王君传授《上清经》三十一卷分不开。对此,《云笈七签·卷四·上清经述》说:“于是清虚真人王君(褒),乃命侍女华散条、李明允等,使披云蕴,开玉笈,出《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是王君(褒)昔于阳洛山遇南极真人,西城王君所授者也,今于汲郡修武县授夫人(魏华存)焉。此乃《上清经》从此而行世也。”

再据《上清派修道方法分析》云:剑解,是一种服丹药而致的尸解术。桐柏真人、西城王君采用的剑解术,是吞食丹药而尸解。剑解是上清派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尸解法,在尸解术中品位最高,是上清派对尸解术的贡献。正由于西城王君对上清派的修道思想和修道方法的影响,南朝宋时(420479),上清派第七代宗师陆修静曾有“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华存)之遗迹;西至峨眉、西城(安康),寻清虚(王褒)之高躅”的云游壮行,是道教史上传经授道的经典之举。就是说陆修静在采访搜集上清派开创者的仙道真术时,不远万里到了衡山、峨眉、西城(安康),从而为他整理道教经典、总括三洞、广制道教斋醮仪范,积累了材料,所著斋法仪范百余卷并编撰了《灵宝经目》,从而成为后世道教的典式,被现代学者认为是对道教进行改革的重要举措。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使得道教由民间宗教向成熟的宗教转变,并逐渐成为封建王朝所能接受的正统宗教。

陆修静到名山胜地西城(安康)参访道学又带来一个事件,他来拜访谁?怎么拜访?在什么地方?又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但说明南北朝时安康的道学在华夏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综上所述,根据易心滢道长的《道教三字经》《茅山志》《道教经法传授部·上清源统经目注序》《上清派修道方法分析》等道教经典可以看出“西城王君”在道教“上清派”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编辑:李娇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