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今日是: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天地文史资料正文
汉调二黄研究院

时间:2024-08-09  作者:罗先余 王琦  点击:0

       1950年12月11日,安康同心社和西关自乐社合并,成立安康人民剧院,隶属安康县文化馆。演职人员62人,其中男59人,女3人。剧院地点在城区鲁班巷内原庙会用的“国民剧场”。1952 年废除箱主私人所有制,变私营班社为集体所有制的民间职业剧团。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将该剧团确定为“重点保护,重点培养的院团之一”(据陕文教 【53】 3038号文件),剧团性质改为民营公助,隶属安康专员公署。安康专员公署派进一批新文艺工作者,加强政治和艺术领导。不久又划回安康县。期间,相继排演《小二黑结婚》《穷人根》《仇深似海》《北京四十天》《婚姻自主》《九件衣》 等现代剧目并送戏下乡,有力配合了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1956 年改汉调二黄为“汉剧”。同年 7 月赴西安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大会,几个剧目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汉剧在戏剧界崭露头角,风采四溢。1960 年兴办安康汉剧学校。县人委拨款 2.1 万元,扩宽台面,改“国民剧场”为“汉江剧场”。同年5月,全国第三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召开,剧团代表王道中代表陕南出席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4 年禁演古戏,此后数年排练了 《芦荡火种》《党的女儿》《八一风暴》等一大批革命题材剧目。1965年春节期间,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胡耀邦来安康考察,在“汉江剧场”观看了大型现代戏《梅刀新传》,给予汉剧以高度赞扬。1969年剧场从鲁班巷迁入现址兴家仓原县委“三干会”,对“三干会”进行基本改造。1980年在“三干会”原墙体的基础上改建剧场楼顶和座位设施,称“安康汉江影剧院”。

       从1950年至1978年间招收学员6批,后于1980年、2001年、2014年招收三批学员。改革开放后文化体制改革,剧团演职人员工资或经费从政府全额拨款改为80%差额拨款,剧团开始走下坡路,不少演职人员自谋职业下海做生意。2001年夏,第二届安康汉江龙舟节过后,汉滨区根据剧团的情况,决定招收汉剧学院班。同年冬,汉滨区委、区政府开始着力研究汉剧的保护问题,提出班子、苗子、路子、场子、票子“五子登科”的思路,2002年6月,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确定汉剧团演职人员恢复全额拨款。2002年剧院改造,称“汉江大剧院”。由此,全面推开汉剧走向复兴、发展的工作轨道。2006年5月20日,汉调二黄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至2011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根据文化体制改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单位可保留事业性质”的规定和县级剧团的实际,摘掉安康汉剧团的牌子,成立“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同时加挂“汉水文化演艺中心”,一套人马,两个牌子。2011年5月20日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在汉调二黄研究院召开全市振兴汉剧工作座谈会,提出“振兴汉调二黄就是振兴安康”的口号和“抢救、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全市汉调二黄振兴工作正式启动。不久中共安康市委办公室、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安康市振兴汉调二黄规划纲要》,按照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的要求,“强力推进汉调二黄保护与传承、宣传与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精品创作、汉剧兴旅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七大工程,让汉调二黄振兴工作迈入正规。汉调二黄研究院现有演员117名。根据汉调二黄发展需要,2016年6月28日在江北滨江大道东段开建安康汉江大剧院,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六层,主剧场1200个座位,小剧场307个座位,观众总席位1507个,总投资3.8亿元,于2018年12月落成,是安康市首个A类剧场。该剧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领衔、中国建筑设计院西北分院设计,其造型主题为“汉水舞韵”,体现安康楚文化的飘逸与浪漫。该工程建设难度大,主体长176米,宽76米,工程结构为框架力墙加管桁架组成,工程弧线造型多达148处,最大弧度半径208米,外立面为弧形墙体,建筑标高变化多,仅一层就有197处。安康汉江大剧院造型简单、明了、大气,是安康文化活动、综合会议、大型培训的首选之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陕西日报》 等媒体发报道 14 条,反映汉调二黄振兴情况。汉调二黄研究员编著有《汉剧春秋》文集,设立有《中国汉调二黄》网。(区政协文史办推荐)

编辑:李娇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