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今日是: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天地文史资料正文
“兴贤塔”--安康人的兴贤情怀

时间:2024-04-03  作者:张枫  点击:0

       (编者:张丽)随着安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文旅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挖掘地方人文历史资源,让安康文旅产业有底蕴、有灵魂,赓续历史文脉、传承崇文风尚,显得更为意义重大!尤其是沿县河、牛蹄岭、兴贤塔、香溪洞、吉挹(吉河)古城、天柱伟峰、白雲寺古刹、瀛湖秀水,形成安康山城“南线旅游”线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将串起文化、旅游多个领域。置此长远发展的前瞻性视野下,安康文化名人、汉滨区政协老委员--张枫收集整理了相关史料,带我们共同回望“兴贤塔”的历史足迹,感受安康人兴贤若渴、企望家乡发展的情怀!

 

“兴贤塔”--安康人的兴贤情怀

(作者:张枫)

兴贤塔为安康城东南的重要人文标志。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境内的牛蹄岭塔梁上(清时称该山梁为青松岭),“塔梁”因有兴贤塔而得名。是当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高度第二的实心纯石塔。

一、为何要在牛蹄岭上建兴贤塔?

据发现的张鹏飞《牛蹄岭兴贤塔记》载:“兴安治东南廿里许,岭曰牛蹄,正当巽位,愚谓兹巅建塔则科名必盛”。即:建塔目的就是为了起补缺增势、点缀山川、震慑扶正等作用,祈祷兴安(安康)文盛兴贤,人才辈出。

张鹏飞诸君遍走安康山川,认为:安康地处汉水上段,北接秦岭,南拥巴山,山有来龙,水有走势,地脉形势上有桑,而邑东下游门户平行低俯,为风水之缺点,风水好坏关乎人才与地域之盛衰。纵观历代以来安康人才几许?无一人为出将入相者,社会贤达游于他乡。

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张鹏飞向时任兴安知府白维清、安康知县周嘉会建言,在城东南山之巅牛蹄岭建塔立标,装点山景补正势,扶文运之盛,启山川举映。与位于临江“八公崖”之“奠安塔”形成隔河(黄洋河)相望之势 ,文星高照,魁星点斗,开笔辉,人文启秀,腾蛟起凤,这些重彩浓描的表意象征,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愿望,对教育的渴求,对人才的渴求。白、周觉得言之有理,为兴文教化、射甲登科者辈出,府、县和民间绅士齐心协力在原安康知县马允刚所卜之位,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牛蹄岭山梁之上始建兴贤塔,为时一年余建成。

二、兴贤塔建筑风格

兴贤塔是一座古代民间用于供奉“魁星点斗”及“文昌帝君”的古石塔。共7级,高六丈九尺(23米),底座宽一丈三尺(4.3米),塔顶宽约1.5米,塔顶为四方小亭式样。塔身一、二层四面横式镶嵌《牛蹄岭兴贤塔记》、《牛蹄岭形胜赋》等碑。三层面向安康城之北面立式镶嵌“兴贤塔”石质匾额,字体为馆阁体榜书。塔顶以四个方形青石条砌构成精美之方亭,亭四角飞檐上挂铜铃,风动则铃声清脆悦耳,有“铜铃声响故人归”之寓意。亭顶为“封护攒尖顶”,顶端装置“雷公柱”。塔顶小亭正北石柱有联曰:“笔点牛蹄连太乙,斗量龙首毓长庚”,横额“人文化成”;依次为“神司北斗星初照,才毓中朝手八义”,“星超北斗成天象,才聚南山壮本朝”、“杓干天枢出其类,笔种人海简而文”三副对联,其横额分别为“文光普照”“贤才众多”“尉迟人文”。由张鹏飞及廪生马国俊、吏员部照等分别撰联书丹,镌刻于塔顶南、东、北石立柱上。

兴贤塔属儒、道式高耸型点式建筑,有着特定形制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在国内多众的古塔建筑中别具一格。

三、与兴贤塔配套的其他建筑

兴贤塔竣工后,相继又修建了文昌宫、关帝庙,供奉文神武圣,古人认为,要文运昌盛,必须崇拜主宰文神的诸神“五文昌”,即:文昌帝君(孔子、张亚子)、文衡帝君(关帝)、孚佑帝君(吕洞宾)、魁星、朱衣神君。文昌者、文运昌盛之意也。相传五神皆有护持文运之职能,故成为士人学子敬奉的对象;文衡帝君者深明春秋义理,为人公正,处事严明,主管读书士子的道德品行、录取排名及科举高中后的官职委任升降、功罪赏罚,故二神一庙供奉,镌刻的“文昌宫”“关帝庙”碑为一体在全国仅见。

张鹏飞等还在此修建“牛蹄岭乡学”,为蒙童开智,教化童子、造福乡里,历两年,“牛蹄岭乡学”于1842年荷月落成并立碑记之。

同治二年(1863年)岁末,太平军扶王陈德才率部压境兴安府,兴安府以防“匪贼”据之瞰府城之名,遂令将宫庙(乡学)拆除。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府杨焘又将宫庙(乡学)修复,迨后复圯。光绪九年(1883年)知府童兆蓉扩修并装饰,继续用作乡学。

1948年冬,牛蹄岭战役打响前,国民党胡宗南部在兴贤塔南北两面山坡修筑了纵横交错的战壕、碉堡,在兴贤塔上安装了相关的军事设施,并将“牛蹄岭乡学”作为军事指挥所,使其遭到破坏。1949年11月27日,安康山城解放后,“牛蹄岭乡学”校舍经简易维修后继续办学,至1955年该校舍年久失修成危房,遂搬出,1956年彻底塌毁。

四、名人哲士--张鹏飞

张鹏飞,字扶九,号补山,陕西安康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选拔为州判。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人,以州判职赴四川候补。道光十七年以丧事回安康,后在临潼、褒城、安康等书院讲学。

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他运书数车进京贩卖,在北京卢沟桥遭局丁盘查殴打,张率众还击,被拘留在兵马司候审,密拟《治平二十四策》转交皇帝。道光帝赏其才,欲留京用,然群臣多有反对。道光惜其才特还举人位,不加治罪,放还乡里。自此朝廷免征书籍笔墨税。他不但热爱教育,还游历燕、赵、蜀、楚考察边塞要地,编撰成《续边防备览》,以供朝廷资治。

他致力教育,举办兴贤学社,倡修兴贤塔、文昌宫、关帝庙、牛蹄岭乡学,恢复魁星阁(新城魁星楼巷内);减免寒门学子书籍费。创办“来鹿堂”书院(原院址:新城南正街),开安康出版发行之先河,并将刊刻的《经史文集》二百余种赠给八个所属书院。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倡导捐资修建陈家沟粮仓、开小南门(旧称:兴安门),筑登春堤(道光19年,即1883年,后于50年代末拆除,即今金州路)。咸丰十二年(1852年),安康遭水灾,考院被淹没,适值考期临迁,他带领学生迁至新城关南书院之西,保证考试如期进行。

张鹏飞一生除重视文化教育外,还编辑了大量书籍。其中有:《来鹿堂文集》、《续边防备览》、《六志补遗》、《补皇朝经世文》八卷,《诗集》三卷、《别集》一卷。《关中水利议》等。

张鹏飞,又名鹏翼,少贫,食菜根度日,编蒲叶以抄书,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嘉庆二十五年举孝廉方正,深得陕安道考评称赞。历主临潼、褒城、安康讲席。道光五年就直隶州州判,又候补四川,未署事。道光元年至十五年,足及燕、赵、楚、蜀。得与智士相切磋,洞察厄塞险要之势,战胜攻取之机,并以“补山”自号,誓当补天干成。道光十七年(1837年)秋八月封章上奏《治平二十四策》,以“越职言事”罪被拘刑部,八月二十四日释放归里。此后致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创办“来鹿堂”,最早经营安康雕版印刷。

在牛蹄岭建乡学,由集资到落成,事必躬亲,一身百任,艰苦备尝。还向书院捎赠书籍六百余种。为解决贫寒童生膳食,多方奔走,收回学田数百亩。

张鹏飞执教,“必本之经以厚其基,扩之史以宏其材,正之濂,洛关闽以端其趋,游之诗骚古文以雅其清”。

他热心公益事业,关注地方城堤和水利建设,疏施、陈二沟(安康城南施家沟、陈家沟),协同县令陈仅议修“千工堰。咸丰二年,安康大水,老城人逃入新城,张鹏飞尽囤粟施粥,人称“张公粥”。咸丰三年,享受“乡饮大宾”的荣誉。

张鹏飞学业弟子颇多,进士武廷珍、管淓、雷钟德,举人吴敦品、黄加焜、李芬等人均为受业弟子。

张鹏飞以越职言事罪入狱,考进士落空,无功招祸,讨得没趣。放归故里因被封为“卧地牛”,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东至牛蹄岭,西至长枪铺(今建民镇),足不能越方圆四十里地。死后入孔庙乡贤祠,其父张廷杰入孝第祠。

来鹿堂雕版印刷的经史子集书籍,雕版精湛,雕版《诗韵集成》印刷装订规整美观(古籍多以四眼线装,而来鹿堂则五、六眼装订),堪与京城各雕版堂号的书籍媲美。

咸丰四年(1854年),张鹏飞去世,入祀“乡贤祠”(在安康文庙戟门西),属“中祀”,牌位“清拣选知县四川候补直隶州州判孝廉方正张公鹏飞”。其学生为之竖碑,碑高250厘米,宽113厘米,厚20厘米,“文革”中被砸,后被安康博物馆保护。

张鹏飞,博学多才,著述出版,倡首捐办,劳瘁不辞,为安康文化、教育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2023年12月中、下旬《安康日报》载:

张鹏飞第五世孙女:

张立风、张秀琪、张秀英、张秀琴、张秀满五人,为更好地传承家风、庚续文脉,将家藏的文物--“来鹿堂”附长款匾额(木质,黑底朱红隶书);“嘉庆癸酉科選元 张鹏飞”;“道光辛巳科文魁 张鹏飞”匾额(黑底金字,榜书),计三块捐于安康博物馆永久收藏,以供研究。

 

编辑:李娇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