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今日是: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委员风采委员风采正文
区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大会口头发言摘登(二)

时间:2024-04-11  点击:0

推动汉滨中医药产业领跑新赛道的建议

九三学社安康市基层委员会

安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秦巴医药产业链提能增效工程”,这是全市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春天最强音。汉滨区如何把握时机、立足资源禀赋,加大补链强链延链,促进乡村振兴,顺势而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领跑新赛道,是当前最需要关注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的问题。为此,九三学社安康市基层委员会经过多方调研,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中医药人才培育工程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辖区院校,推动企业与第三方服务机构、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基地,为企业按需定制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认真落实“百千万”“双招双引”人才政策,推进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靶向引进工作,建立生物医药专家顾问制度,大力引进医药领域高端人才与团队,加强高水平实用型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运用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重视“本土”人才培养、使用,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方式,打造更优人才“引、育、用、留”环境。

二、推进中医药产业链提质工程

推行 GAP种植标准,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和“链主企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农户”运作模式,以规范化、规模化“定制药园”为突破口,建立特色“秦巴道地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打造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制定产业链全谱系招商重点项目清单,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先进、实力雄厚、营销能力强、社会信誉好的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中药材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从基地建设、物流仓储、科研推广、产品营销等推动秦巴医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秦巴药谷”社会影响力。

三、做强大健康产业引领工程

大力实施“旅游康养+”“大健康+”战略,推进秦巴医药和富硒产业、健康养老、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一是推出一批大健康产品,推广“治未病”理念,开发与培育一批功能性药食同源保健产品、健康咨询、药浴、按摩调理、美容护理、慢性病预防、针灸推拿等中医药养生保健项目。二是积极发展大健康文旅康养产业,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生态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市为契机,做靓汉滨(瀛湖)医药养、水养、地域特色大健康康养品牌的生态健康养老胜地。三是培育发展大健康信息产业,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支持开发移动终端、穿戴式植入式智能终端设备等增值健康信息产品。四是健全完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提升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健康服务业快速增长。

四、抓优发展环境

加强对全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紧盯产业链发展的短板弱项,主动争取、精准对接,将我区医药重点企业和项目嵌入省级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企业包联帮扶工作,全力保障医药产业用地用房、用水用电、道路交通、招工用工等需求。加大医药产业项目谋划争取力度,统筹落实区级工业稳增长专项资金、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医药产业发展,形成稳定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医药产业的信贷投入,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围绕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重点环节,强化政策扶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加快推进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

区政协常务委员、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陈钢

教育是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千秋基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为推进汉滨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实施一系列利在当前、惠及长远的重大举措,2021年以来,共投入校建资金11.94亿元,新增学位11865个,组建教育集团30个,全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和短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够优质均衡,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273所,在校学生93858人,其中江南、江北主城区学生人数约占60%,“城市挤、农村弱”现象日益加剧;二是教师队伍管理不够科学合理,教育人才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不够;三是中小学校际间内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择校热、大校额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教育治理能力提升亟需加强,集团化办学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激励措施不明晰,还需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形成合力。

加快推进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安排和重要举措,针对目前现状,建议如下:

一、坚持提质增能,实施城乡教共体建设护航行动。按照全区教育规划发展“五化”布局,根据城乡建设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动态编制全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实施教育重点项目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推进长春初中、五星小学、职教中心等12个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启动高井小学等新建项目,建好办好区域内重点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着力提升学校条件。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实施网络“万兆到校、千兆到班”工程,让数字教育助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坚持改革创新,实施城乡教共体建设推进行动。紧扣教育公平、结构、质量主线,按照“3+3345”工作思路,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全区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着力推进城乡教共体建设,全面实施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优带新,以中心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校(总校),以农村重点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为成员校(分校),采取“核心校(总校)+成员校(分校)”模式组建教共体,实行人事、教学、考核等一体化统筹管理,通过抓点带面、示范引领,快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今年将先行启动江北高中与大河中学、汉滨初中与双龙初中及枣园九年制、果园小学与瀛湖武进希望小学、汉滨小学与高井小学、铁路幼儿园与刘家沟社区幼儿园、江南幼儿园与张滩社区幼儿园6个教共体试点工作。

三、强化队伍建设,实施城乡教共体建设支撑行动。坚持引培并重,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补充制度,推进“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落实骨干教师政策待遇,充分发挥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教师素质持续提升。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改革,建立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激励机制,实施师资培养定向对接、双向交流等措施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推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制订中小学校园长考核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校园长选聘、职级管理、考核评价和交流任职制度,强化人才支撑。

四、坚持质量为本,实施城乡教共体建设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综合改革要求,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教育工作评价观。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品牌建设行动,深入挖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建设一批中小学美育、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举办全区首届“铸魂育人·德润汉滨”素质教育大展示活动,唱响“德润汉滨”品牌。坚持面向全体,深入开展“三声三礼四节”活动,建立面向人人的常态化艺术展演机制,形成生生有进步、师师有成长、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规范招生行为,坚持义务段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阳光分班,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让教育公平惠及每个家庭。


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区政协委员,流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李林森

一、发展概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年来,汉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助独特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努力实现生态富民。流水镇作为旅游发展重点镇,紧扣“农旅融合”的发展定位,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提升整治、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乘势而为,梯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擦亮“天下流水 最美小镇”金字招牌。2023年,结合“五一”“十一”假期,先后组织各类旅游推介、文化演出20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综合收入500多万元。流水镇党委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集体”、流水中心社区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流水镇只是全区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窥一斑而知豹,由此可见汉滨全域旅游初显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是旅游品牌不亮。多年前“游自然国心、闻华南虎啸、品镇坪腊肉”人人皆知,而今“秦岭之心 绿都宁陕”旅游品牌也是广为人知。但是,汉滨知名景区景点少,旅游主打品牌不响,品牌效应、引流作用发挥有限。

二是发展后劲不强。文旅项目资金争取难,旅游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项目引进落地难,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同时,受生态环保、建设用地、旅游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三是基础投入不足。在旅游项目、产品推介力量上投入不足,特别是地方财力有限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景点服务中心、标识体系、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薄弱,已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营销成效不明。总体来看,我们在旅游业包装、策划上还不到位,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旅游路线和方案推介,旅游特色餐饮、购物相对滞后。比如,独具特色的“一日游”“二日游”尚未推出,不能满足旅行社和游客的短线旅游需求。

三、意见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一是规划要科学统筹。注重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相结合,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逐步推进全域旅游。二是规划要立足实际。要依托文化园、山水田园、现代农业园区等景区创建,聘请专业团队现场踏勘,加快凤凰山森林公园、月河川道农业旅游观光带建设。三是规划要凸显特色。推进汉滨全域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流水鱼宴、县河辣子鸡、茨沟豆腐宴”等品牌创建,不断完善红色研学、汉江夜游、美食品鉴新场景。

(二)坚持项目支撑。一要扩大旅游投资。要更新旅游发展理念,综合招商、拍卖、租赁、出让等方式,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破除资金投入难题。二要包装旅游项目。广泛开辟各种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省市财政、发改、交通、农业等部门支持,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开放旅游产品。要积极开发、设计、制造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精心包装旅游特产、“汉滨礼物”旅游纪念商品。

(三)坚持政策扶持。一要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制定出台全区配套政策,明确部门、镇办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推进措施、职能职责。二要启动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离”有效形式,鼓励依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三要均衡配置项目布局。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危房改造、公共服务等,捆绑实施民宿项目,有力提升民宿配套公共设施建设。

(四)坚持策划助力。一要大力谋划活动。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处处有精彩”的思路,围绕精品旅游线路,挖掘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点的文旅活动,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二要广泛宣传引流。拓展宣传渠道,鼓励引导来汉游客发布汉滨游记、攻略,对外合作运营汉滨文旅官方媒体矩阵,积极参与各类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扩大汉滨文化旅游影响力。三要持续优化环境。建立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和旅游行业“红黑名单”制度,畅通游客投诉渠道,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旅游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旅游市场发展环境。


大力防治白色污染  保护安康绿水青山

区政协委员、安康汉科包装印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有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了“限塑禁塑”的具体时间表。2024年全国“两会”上,“塑料污染治理”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标志着这一严峻紧迫的污染问题已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

汉滨区自推行“限塑令”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市场上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有所减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商超设立了扫码免费提供环保可降解购物袋,但由于是商业化平台运作,难以普遍推行。二是消费者尚未养成随身携带购物袋的习惯,即使大型商超对塑料袋依规收费也不能从根本上限制消费者购买使用。三是“限塑令”的监管对象和地点主要是各大连锁超市和集贸市场,而个体商户、路边摊贩等塑料产品使用无法全方位监管,致使“限塑”工作推进比较迟缓。尤其在各处设置的垃圾桶、垃圾堆放点,随处可见大量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由于白色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降解,埋在地下百年也不会腐烂,如不加以治理,塑料污染物长期存在及不断累积,将严重危害地下水质、生活土壤及生态环境。

安康作为陕西后花园和宜居城市之一,更是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水源保护区,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对白色塑料垃圾的治理更加是重中之重。为此特建议:

一、做宣传强意识,普及“白色污染”危害性

结合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媒体、户外标语、显示屏等工具,普及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性,以“减少白色污染,把环保带回家”,不断提高群众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知。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文明重点”,号召全民行动起来,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作到人人参与、人人知晓。

二、堵源头市场,管控“白色污染”渠道

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经贸等部门应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严格落实执行国家政策,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和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把白色污染遏制在生产源头上。

在流通渠道上,大力提倡使用环保布袋,禁止食品行业使用普通塑料袋或塑料饭盒包装,加强对超市、商场、药店、书店、医院、酒店、广场、乡村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使用塑料袋的管理;同时严格把控批发市场,禁止不合格塑料制品的进入。

三、强政策重支持,推广应用“替代”产品

建议加大对污染源替代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环保袋等替代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推动区内绿色环保包装企业健康发展。

率先在医院、商场、超市、药店、书店、餐饮、景区等场所及政府公立机构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购物袋,推广生鲜产品可降解包装膜(袋),对使用环保包装袋、全生物降解塑料袋企业进行优先奖补,营造全区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绿水青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安康的山更绿、水更清。

编辑:李娇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