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今日是: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天地文史资料正文
道学与生态及和谐

时间:2024-05-08  作者:张 枫  点击:0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纪,有文章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使人类遭受 深重苦难的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造福了人类,但是也 破坏了自然、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100 多年来,我们的 环境遭受了惨重的破坏,臭氧层变薄、空气污染、植被减少 各种毁灭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等。1992年世界1575名科 学家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文章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数年前,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也提出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当前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生态问题,生态已经成为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问题,道学作为一种哲学,同样可以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若干可以利用的资源,至少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认为,笛卡尔的哲学体系 提出精神界和物质界是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研究其 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然而中国传统哲学与此不同,道 家认为研究“天” (天道)不能不知道“人”( 人道 )同样研究“人”也不能不知道“天”,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天道”要由人来发扬光大。朱熹也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也就是说“人” 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全由“人” 来彰显。我们这里讨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天人关系”  的不同看法,并无意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西方文化自有西   方文化的价值,并且在近两三个世纪中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   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类社会有了长足的前进。但是人类   社会发展到21 世纪,西方哲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病可以说越来越明显了,其弊端不能说与“天人二分”没有关系。

因此,“天人合一”的观念无疑将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天人合一”是道家和儒家的基本思想。郭店竹简《语丛一》中说:“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也就是说,知道宇宙的运行规律,知道社会的运行 规律,合两者谓之“知道”。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知 天命”即是能依据天的要求而充分实现由“天”而得的“天 性”。“天命”其实是一种超越人之上的力量,故而人对天 应有所敬畏,人不应逆天行事,不能与自然界相对抗,更不应无限制的、无序的破坏自然和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

和儒家相比,中国的道家更崇尚自然。老子一直提倡“无 为”,认为宇宙有自己运行的轨迹,人类违背自然便会受到 惩罚。庄子则提出“太和万物”的命题,认为天地万物本来 就存在着最完满的和谐关系,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要求,规范 自己的行为。而道学除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更注重积极治世,主张用个人的道德理想来治国平天下,强调知行合一,凡是你所知道的、你所主张的都应该去身体力行。

作为个人,对生态这样重大的问题真正能起什么作用很 难讲,但是我想,个人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是你 首先要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能够来宣传它、 讲解它,让大家重视它。其次我们应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情,生态和环保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每个人都来保护 树木花草,做自然之友。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这两点,种种对于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破坏行为就会得到纠正。

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必须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学中的精华既可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与天地之合,与人之和。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 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 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  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 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  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 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 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 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 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少不了和谐,社 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 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和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为描述客观规律 性,和谐就是规律;作为表达主体主观感受,和谐就是美;作为表达主客体相互关系,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 之间关系的融洽;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和谐是一种人类社会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

和谐符合美的本质要求,故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和 谐之声悦耳,和谐之画爽目,和谐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家园,和谐的社会人们舒心愉悦,发展迅速。自古以来,人 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 阜”、“安居乐业”这样稳定和谐的社会。陶渊明笔下的桃 花源用现代的经济眼光来看是很落后的,但为什么千古流传?不就是因为人们都羡慕那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对美的向往是人类心灵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社会因而成为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它 的力量是伟大的。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这力量可使 天宇间的亿万星辰协奏,可使地球上的四季依时而至。而和 谐社会则会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和谐相处,心系一处。

和谐之美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马克思有句名言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社会历史条件是变动不居的,它是变数,而审美能力作为人类追求自由的一种感性动力,其所起的作用则是一个常数。所以事物都是常变常新的,唯独和谐的感性与理性之美是永恒的。追求美,实际上就是追求和谐,追求规律,追求进步。和谐之美产生的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及目标,永远召唤着人们。

和谐之美还有着不竭的创造力。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美不言。和谐之美的创造力正是自然状态下的创造力,是 无为而为的创造力,是内在的、持续的创造力。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分重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和谐相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和谐,顺乎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 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 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正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不 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在历史上已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 展的里程碑,21世纪中西方文化对人类世界的贡献,将由其 吸收他种文化的能力与自身文化更新的程度来决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一元的道学将充分发挥其内在活力,为人类回归心灵顺应自然提供新的路径。

编辑:李娇

打  印